010-6795557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骨灰植树,回归自然”公益活动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

来源:德顺祥     时间:2020-11-29    2464 次

在耿河区市长李庆林的角落里,91岁的李伟文俯下身,低声说着自己最后的心里话,一脸平静和淡然:“这里美丽而安静。希望你过得开心。”边说边挖了一个土坑,倒下妻子的骨灰,种了一棵罗汉松树,撒了几朵菊花……

10月31日,第17届“植树带灰,回归自然”公益活动在高明区更合镇长青林清林举行

这座城市有137处灰烬。据统计,自2005年活动启动以来,赢得了许多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全市已种植骨灰12400余份。活动现场,撒了骨灰,种下树木,逝者从此与青山绿水相伴。

青山绿水永伴逝者

上午8点多,100多名市民来到佛山市殡仪馆,乘车来到高明更合。大家一手捧花,一手捧灰。字里行间没有悲伤和悲伤,反而更加平静和从容。

“她希望死后回归自然,这一次来为她实现她的最后一个愿望。”谈到参加这次活动的初衷,李伟文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期待。

李伟文直言,他和妻子从事医疗工作几十年,早就习惯了生死。“死亡不代表结束,她将在我心里永恒。”

来到长青林后,李维文欣喜地看到,过去的骨灰植树活动中种植的罗汉松是绿色的,青山绿水环抱,表示这里的风景很美,妻子知道能在这里定居就定然会心满意足。

“爸爸,这里的环境很好。我会经常来看你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庞女士和她的家人不慌不忙地种植了四棵罗汉松树。除了她父亲,还有四个爷爷奶奶叔叔睡在土里。

当庞女士提到她死去的父亲时,她不禁痛哭:“爸爸曾经说过希望百年后回归自然,可我一直舍不得,所以一直把他的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庞女士说,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作心理斗争。当得知长清森林风景优美,可以进行骨灰树葬后,她终于下定决心报名参与,以完成父亲遗愿。

据记者在民政部门了解,从2005年开始佛山市每年清明节第三周的周末开展骨灰植树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参与骨灰树葬。

“今年,受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影响,虽然骨灰种植活动时间被推迟,但市民参与的热情仍未减退。”佛山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部门的负责人黄卫锋说,目前,该市有超过12400份骨灰被埋在树下,文明祭祀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祭祀方式多样化 践行新文明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民政局大力推进习俗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公民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在不断变化和提高。除了用骨灰植树,花祭、网上祭等文明、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也逐渐被大众接受。

今年清明期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佛山市宣布暂停现场祭祀活动。为了弥补人们无法当场祭祀的情怀,佛山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纷纷组织了花祭和网络祭祀活动,代替了人们哀悼死者、寄托哀思。

住在南海的何女士,也是通过网上的“时光纪念馆”为逝去亲人创造了纪念空间后,认可了这种绿色、低碳、文明的新祭祀方式。

市殡仪馆副主任莫奕嵩说:“过去,清明节期间的烟火常常让人哭泣,但近年来,情况逐渐好转,水果和鲜花开始陆续取代香烛和纸币,祭祀变得越来越‘清晰’。”可想而知, 现在祭祀烟火越来越少,文明祭祀逐渐进入每个人的内心。

记者从民政局了解到,今年清明节,佛山市共有43家殡葬服务机构赠送花篮750个,鲜花39万朵。据统计,清明期间,通过“粤省事”“云祭扫”平台注册用户超过145000人,各区自建网络祭扫平台访问量超过129万人次。

深化殡葬改革,享受平价服务

以上成绩是佛山市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佛山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优化。

黄伟锋告诉记者,目前,佛山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节地土葬的公共服务网络。同时,全市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包括殡仪馆骨灰楼)和骨灰树葬设施(花葬、草坪葬等)的区级行政覆盖率。)达到1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城市中的许多殡葬服务机构已经开始改革。其中,市殡仪馆此前已投入数百万元对博物馆内7台火化炉进行节能改造升级,大大减少了殡葬业务对环境的污染。

早在2017年,南海区殡仪馆就实现了用天然气代替柴油火化设备,成为广东省首次利用天然气火化尸体的殡仪馆。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3家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以上。

除了硬件提高外,殡葬改革的核心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实实在在的殡葬服务。为此,近年来,市民政局主动调整了丧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标准,扩大了免除对象范围。从2013年11月开始,除免除佛山户籍人员的5项葬礼基本服务费用外,还在2015年8月将免除限额定为7项,每例最多可免1320元。

据统计,在“十三五”期间,我市共免除了105000万名群众丧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费用金额6500万元。

平台服务热线:010-67955574

微信咨询 在线预约享多重优惠

友情链接: